讓基層治理從“獨奏”變“交響”
“警網融合”為民解憂奏響平安曲
清晨的陽光灑進田家庵區(qū)百花園小區(qū),居民王先生站在自家陽臺上,看著樓下鄰居正笑著打招呼。誰能想到,就在不久前,這兩戶人家還因衛(wèi)生間漏水問題鬧得不可開交,險些對簿公堂。而如今,他們握手言和,矛盾煙消云散。
“多虧了‘警格+網格’聯手,不然我們兩家的矛盾還不知道要鬧到什么時候。”王先生感慨道。這場看似尋常的鄰里糾紛,背后折射的卻是我市基層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——從公安機關的“獨角戲”,到全社會共同參與的“交響樂”。今年以來,市公安局創(chuàng)新實踐“四融四聯”工作機制,以“警網融合+”為抓手,推動警務資源下沉、服務關口前移,有效激活了平安建設的神經末梢,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。
“網格先發(fā)現,警格快處置”,矛盾化解從“等”到“找”
在過去,基層矛盾調解往往依賴于群眾報警或社區(qū)上報,公安機關常常處于“被動響應”的狀態(tài)。近年來,淮南公安機關推出“警網融合+”工作機制,如今正深刻改變這一局面。
社區(qū)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,像一個個敏銳的“傳感器”,及時發(fā)現隱患、收集民情。一旦發(fā)現如王先生家這樣的糾紛,便通過“警網融合”信息化平臺,第一時間將線索推送給轄區(qū)民警。隨后,民警、網格員、物業(yè)人員協(xié)同上門,從法理到人情,從現實問題到心理疏導,多管齊下,推動矛盾就地化解。
“過去是警情等人,現在是民警‘找事’!笔泄簿稚侥闲聟^(qū)分局淮河路派出所所長孫良旭這樣形容工作的轉變;茨瞎矊ⅰ邦A防警務”理念深度融入網格,搭建起高效的信息化調度平臺。社區(qū)民警與網格員每日聯動,主動排查風險隱患,將服務送到群眾身邊。從“坐堂問案”到“主動出擊”,民警不再只是案件的處置者,更成為風險的預見者、服務的提供者。
據統(tǒng)計,今年以來,全市通過該平臺閉環(huán)處置高風險矛盾糾紛線索達32327起,有效防止了“民轉刑”“刑轉命”案件的發(fā)生,真正實現了“小事不出網格、大事不出社區(qū)”。
拓展“指尖警務”,服務群眾從“面對面”到“鍵對鍵”
基層治理不僅要“腳下有泥”,也要“手中有網”;服務群眾,既要“面對面”,也要“鍵對鍵”;茨瞎卜e極拓展“指尖警務”,將服務從線下延伸到線上,從八小時內延伸到全天候。
“民警每天都在群里發(fā)案例、提個醒,就像身邊多了個‘警察顧問’,特別安心!兵P臺縣鳳凰花園小區(qū)的李女士說。不久前,她正是在微信群中識破了一起刷單詐騙陷阱,避免了財產損失。
“網上警民議事廳”“警企議事廳”等載體,“警民茶話室”微信公眾號、社區(qū)警務網絡直播間、所長直通車……一系列線上平臺的搭建,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,讓警民溝通更及時、更便捷、更貼心。安全宣傳、反詐預警、業(yè)務咨詢,統(tǒng)統(tǒng)“搬”上云端,實現了服務群眾的“零距離”。
“鄰里警務”+“群防群治”,治理主體從“單打”到“群演”
基層治理不是政府的“獨奏”,而是全社會的“合唱”;茨瞎餐ㄟ^打造“鄰里警務”調解室、“關愛陪伴”服務區(qū)等品牌項目,廣泛發(fā)動“江淮義警”等群防群治力量,構建起“人人參與、人人盡責、人人共享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從巡邏防控到矛盾調解,從關愛特殊群體到宣傳法律知識,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、社區(qū)志愿者、企業(yè)員工加入這支“平安守護者”隊伍。他們不僅是治理的受益者,更是治理的參與者。
據統(tǒng)計,截至今年9月底,全市刑事類案件警情同比下降6.1%,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.9%,三類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5.27%。與此同時,查處違法人員同比上升10.8%。這“一降一升”的背后,正是治理效能提升與社會治安好轉的有力證明,如今,社會治安狀況持續(xù)向好,市民的幸福感、獲得感成色更足。
從“管理”到“服務”,平安建設的根基愈加深厚
淮南公安機關的“警網融合+”實踐,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機制的創(chuàng)新,更是一種治理理念的升華——從傳統(tǒng)的“管理思維”轉向現代的“服務思維”,從“被動處置”轉向“主動預警”,從“單兵作戰(zhàn)”轉向“協(xié)同共治”。
“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‘楓橋經驗’,把基層治理力量整合起來,把基層治理工作統(tǒng)籌起來,用一個個最小單元的高效治理與優(yōu)質服務筑牢平安淮南建設基石!笔泄簿窒嚓P負責人表示。
如今的淮南,正朝著“安徽中部發(fā)案最少、秩序最好、服務最優(yōu)的‘平安城’”目標穩(wěn)步邁進。這場從“獨奏”到“交響”的治理變革,不僅奏響了平安曲,更溫暖了百姓心。
(通訊員 王東田 記者 吳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