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詩人陸游誕生地“淮之湄”在壽縣澗溝境內的通淮橋附近。
陸游的父親陸宰擔任淮南轉運副使,將要上京赴闕(朝見天子),宣和七年(1125年)十月十七日,他領全家自壽春走水路,取道淮河抵汴河,最為便捷。船行至通淮處遇大雨,妻子忽然臨盆,泊舟岸邊,陸游便在此降生了。陸游在《十月十七日風雨大作二首》(其一)中寫道:“我生急雨暗淮天,出沒蛟鼉亂入船”。一夜的狂風暴雨直到陸游出生的清晨才堪堪停歇,這似乎預示了大宋的風雨飄搖,也預示著陸游絕不尋常的一生。
澗溝在淮河之濱,彼時狂風肆虐、暴雨傾盆,一葉孤舟急匆匆泊岸!盎粗亍钡木唧w位置,一直是文史學者探討的焦點。經過對歷史文獻、地理特征以及陸氏父子在壽春活動軌跡的深入分析,證據鏈一致指向一個確切的位置——現今安徽省壽縣澗溝鎮(zhèn)境內通淮橋處。
陸游在71歲生日時曾寫道:“少傅奉詔朝京師,艤船生我淮之湄!边@句詩回憶起他在淮河岸邊的出生情景。“湄”字的考據與地理特征相符,“水草交為湄”是解開這一歷史謎題的關鍵!稜栄拧め屗分袑υ撟值慕忉屩陵P重要,其指“河岸地帶水草相接的灘涂濕地”,并非所有淮河岸邊都適用。
澗溝地處淮河沖積平原,這種地質條件使沿淮區(qū)域易形成廣闊的灘涂和濕地。該鎮(zhèn)南部為崗區(qū),北部為灣區(qū),其中的“灣區(qū)”恰好是靠近水源的低洼地帶,水網縱橫,完全符合“水草交”的地理特征。
澗溝古時稱三十鋪,是古壽春的古道必經之地,位于壽縣西南部,距離壽縣縣城約30里,正處于從壽春出發(fā)沿淮河逆流而上的必經之路。陸宰的主要活動區(qū)域在壽春縣(今壽縣),他為劉仁贍建廟的地點明確在“壽春縣”,并在壽春“邑中亦薄有東皋(田園)”。因此,他從壽春縣出發(fā),經澗溝境內通往淮河。在三十鋪老街北端,便是淮河支流故道,宋朝時此處設有渡口,清代乾隆年間建起“通淮橋”,古橋至今尚存,且此處也是從壽春至淮河的必經之處。通淮橋的碑文記載,古時其為眾多船舶?奎c,遭遇暴風雨時,是合理的避風港。
關鍵地點的聚焦中,澗溝境內沿淮河段的黑泥溝(黑河)一帶尤為值得關注。它位于淮河南岸、壽縣澗溝鎮(zhèn)西北邊緣,十五里長的菱角嘴西端;春釉诖颂幭驏|北拐彎,上游來水首先沖擊這里,地勢險要。這一帶是河流彎道,水文條件易形成灘涂;因其“險要”,古代曾設有防御據點,說明它是地理上的關鍵點。這種水情復雜、便于泊岸的地點,與陸宰因風雨而“艤船”的情景非常契合。
關于“淮之湄”的位置,學界曾提出鳳臺說與潘集說兩種不同觀點。潘集區(qū)(今屬淮南市)高皇鎮(zhèn)位于鳳臺縣下游約40公里,無論是從壽春府治所下蔡縣(今鳳臺縣)出發(fā),還是從壽春府所轄壽春縣(今壽縣)出發(fā),都不會經過潘集,因此陸游出生地在潘集的說法基本可以排除。鳳臺縣(古下蔡)雖是北宋壽春府的治所,但陸宰父子的活動明確記載在壽春縣。陸宰曾言“初在壽春,建劉仁瞻廟”,陸游在《家世舊聞》中也記載了此事:“壽春縣,古壽州也……先君(指陸游父親陸宰)為淮西提舉常平時(”淮西提舉常平“是陸宰當時擔任的官職),為仁瞻筑廟”。無論淮南西路的治所在哪里,陸宰的提舉常平官署及自家居所均在壽春縣。
陸游不僅出生在澗溝境內的淮河岸邊,還在壽春度過了童年。陸宰“落職”后“南遷壽春”,陸游隨父親在壽春居住了約三年。陸游晚年詩作《次韻邢德允見贈》中回憶:“細思渭北希高價,終勝淮南誚發(fā)蒙”,這表明他在淮南接受了父親的啟蒙教育。澗溝老三十鋪一帶的淮河風光,無疑給陸游的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昔日的老三十鋪是繁華集市,古道與水路在此交匯,商鋪、茶館、客寓、酒樓等遍布老街,逢集時的通淮古橋恰似一幅《清明上河圖》。因土質優(yōu)良,這里出產的芹菜是全壽州最有名的特產。陸游晚年觀看長子陸子虡呈上的淮上地圖,感慨落淚,寫下《夜觀子虡所得淮上地圖》:“閉置空齋清夜徂,時聞水鳥暗相呼。胡塵漫漫連淮潁,淚盡燈前看地圖”。詩中的“淮潁”指壽縣正陽關淮河對岸的潁河入淮之口,與澗溝隔河相望!芭湸一粗亍薄懹卧娭械摹盎粗亍保瑧诂F今壽縣澗溝鎮(zhèn)境內的黑泥溝至菱角村一帶的淮河岸邊。
淮河在澗溝鎮(zhèn)向東北拐彎,狂風巨浪時船只常在此避風。北宋宣和七年那個風雨交加的日子,陸宰的官船在此靠岸,一代文豪陸游的第一聲啼哭,從此將“淮之湄”與澗溝緊密相連。歷史考據仍有待深入,愿愛好史學的同仁們能來澗溝的三十鋪老街走走,考察古老的通淮橋,定會有更多感受與新的收獲。
(穆道林)